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详细]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详细]
1841年,雨果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他曾赞颂国民议会,赞美拿破仑,赞颂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但是,人类的道德良心是他永恒的追求,在内心深处,雨果与人民是站在一起的。当人民同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政府开始了枪对枪、刀对刀的斗争时,雨果心急如焚,他不愿看到流血和……[详细]
雨果一生都在关注穷人的生活。早在流亡时期,他就将日常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资助周围的穷人;从1862年起,他每周招待圣皮埃尔港的四十个穷苦儿童一顿晚餐。他曾立下遗嘱,留下四万法郎给穷人,并将自己的全部文稿献给巴黎国家图书馆;并希望死后用装载穷人的灵车将他送往……[详细]
雨果和巴尔扎克是世界文坛的两位巨人,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巴尔扎克专程到雨果家里去拜访。在雨果的书房里,巴尔扎克一不小心将桌上的一个笔筒弄掉在地。只听“啪”的一声响,笔筒当即就摔得四分五裂。巴尔扎克不由得紧张起来,要知道,这可是雨果最喜欢的……[详细]
雨果出生在遥远的法兰西,与中国相隔万里,终其一生,雨果几乎没有与中国发生直接接触。他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于整个法兰西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认识过程。他出生前一百多年里数以百计的法国传教士远赴东方带回中国的信息,向其宣告了东方……[详细]
雨果的美梦与噩梦(节选)杨程屹 从十八世纪开始,法兰西人一直做着一个梦。 这个梦叫做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详细]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后来写道:“对我们来说,老雨果的名字总是和共和国联系在一起的。在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家中,他是唯一获得永远活在法国人民心中这种荣誉的人。” ★雨果曾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过下面一段演讲辞,精辟地概括了……[详细]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2.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3.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4.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5.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6.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7……[详细]